信息来源: 新京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0-02-13 浏览:696
▲有料丨还吃野味!江苏警方查扣1000多只野生动物 其中2只为国家保护动物。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著名传染病学专家维尔特·李普金来到武汉了解疫情后,提出两点建议:1.请一定要永久关闭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并且对野生动物、家畜、屠宰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如果不关闭野生动物交易,10年后,可能会有新的疾病暴发。2.建立全球防疫体系,每一个成员国都要共享数据,共同面对人类复杂的公共卫生及健康问题。
吃野味不会“高人一等”,只会远离文明
李普金是著名的“病毒猎手”,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教授。他在1999年暴发的美国西尼罗疫情、2003年中国SARS疫情、2017年印度脑炎疫情中均做出过贡献。李普金在传染病领域中率先使用消减克隆和高通量测序,发现和鉴定了800多个与人类、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疾病相关的病毒,并发明和实施了一系列诊断平台。
李普金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角度向中国提出的抗疫建议,专业性是值得信任的。这一建议后面深藏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显然需要仔细审思。
现在疫情已经有了阴转晴的迹象,包括湖北武汉在内,全国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疫情终将被战胜,而战疫之外,为了防止故态萌复,为了让中国走向更健康、更文明的状态,显然有必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画上句号。
在国人的饮食中,有部分人总认为“家味”没有野味好。体现为,他们相信,吃野味是生活上档次的体现,也是值得炫耀的一种面子。当然,更有人一厢情愿地认为野味比家味有营养,味道好。
这一切不过是想当然。屈指算来,在演化进程中,人类驯化和栽培的作物有约1500种,广义上可分为大田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其中可供人食用的粮食作物有上百种。人类驯化和养殖的动物更少,只有几十种,但这已经足够供应和满足人类对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需求了。
其次,无论是驯化作物还是动物,是人类智慧和生产力提高的体现,更是文明的标志。这意味着,人类可以依靠驯化食物来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还可以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文化、科学和其他生产活动,生产出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甚至可以说,一个社会和民族,越是远离野味,文明程度也越高。
野味并不比养殖动物“更有营养”
古代的西亚北非,驯化出了冬小麦、葡萄、石榴、胡萝卜、各种豆类作物,以及驯养了猪、绵羊和牛,相对应的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古代南美洲主要驯化出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花生等作物,也驯养出了羊驼等动物,相对应的是玛雅文明和奥尔梅克文明等。
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驯化出了粟(小米)、黍(糜子、黍子)以及水稻等作物,也驯养出了猪、狗、牛、羊,相对应的是中华文明。
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的南亚驯化出了大麦、小麦、棉花和枣等作物,也驯养出了绵羊、山羊和大象等牲畜,相对应的是古印度文明。
同时,人类驯化和养殖的作物和动物的营养也远比野味高得多。水稻和小麦虽有野生的,但在口感和营养上与农业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相比是云泥之别。
在动物性食物上,以养殖鱼和野生鱼为例,主要以一般的营养元素、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来评判。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人工养殖和野生生长的长吻鮠(江团)、中华倒刺鲃(青波)、草鱼、鳙鱼(花鲢)4种鱼进行水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矿元素、氨基酸指数的对比,结果表明,在野生鱼和养殖鱼的质量、长度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饲养条件越成熟,养殖鱼的营养价值越高。
我们对自然所知甚少,敬畏野生动物也是“自保”
我们人类虽然驯化了自然的很多植物、动物,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自然我们依然知之甚少。
如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尤其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野味都纳入人类的食谱当中,这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也破坏着地球生态的平衡。没有哪种野生动物是天生的“食材”,它们处在各自的食物链中,共同维持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一旦食物链断掉,将面临不可知的后果。
另一方面,即便从人类利益来考量,野味带给人们的也是不安全。它们是传播疾病的重要源泉,因为野味身上有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相当数量对人是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一只蝙蝠身上就有上百种微生物,其中很多我们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再加上各种中间宿主的变异,对人类的攻击可谓“刀刀见血”。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都是吃野味引起的。其他一些野生动物,如蛙和蛇是人们常吃的野味,但是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和微生物太多,其中某些迭宫绦虫最多。有报道称,科学家曾在一条蛇身上发现了150多只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而人工养殖动物则可以大量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减少疾病的发生。
“家味”既比野味香,也比野味的营养好,还比野味更安全。吃“家味”应当是当今人们的不二选择,更是文明和素养高的体现,也是人、生物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